郁铭芳,浙江省鄞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4月12日12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郁铭芳先生)
从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6丝,到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从组织领导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研制,到主持“丙纶喷丝直接成布”项目等,60多年来,郁铭芳用一个个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人穿衣问题和国防战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坚持立德树人,年过古稀仍为本科生授课,并捐资钱宝钧教育基金,勉励同学们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化纤强国而读书,为我国化学纤维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等20余个奖项,纺织工业部“先进工作者”、上海纺织工业局优秀党员、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郁铭芳院士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科学报国、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
郁铭芳院士生平事迹展——砥砺求学篇
1927年
10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鄞县。父亲郁鸿甫,母亲钱佩玉。兄妹五人,排行依次为:郁铭芳、郁铭娟(女)、郁珊娟(女)、郁漱芳(男)、郁孟娟(女)。
(郁氏宗谱)
郁鸿甫(1905—1994),浙江鄞县人,毕业于华童公学(今上海晋元高级中学)。曾先后供职于工部局电力公司、泰兴洋行、纶丰洋行、纶昌纱厂、老凤祥银楼、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国营上海金银饰品厂、上海金属工艺一厂。
钱佩玉(1907—1991),江苏苏州人。
(郁铭芳父母合影)
1928年
8月13日,祖父郁初去世。
1929年
3月30日,祖母张氏去世。
(20世纪30年代,
上海南无锡路家中郁铭芳与妹妹郁铭娟合影)
(1931年,郁铭芳童年单人照)
1932年
入读美国传教士安迪生夫妇1931年开办的慕尔堂幼稚园,经常与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荡秋千,听英文歌曲。
(1931年建成的慕尔堂)
3月,随家人参加上海煤业同业公会为五叔郁鸿章举行的出殡游行,受到很大触动。
1933年
9月,入读湖州旅沪同乡会创办的上海湖州旅沪中小学。小学期间好学上进,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1933年,郁铭芳在上海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游玩)
(郁铭芳在照相馆10周岁留影,
摄于1936年9月28日)
1937年
抗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随学校迁至公共租界湖社内读书。
1938年
9月,因染伤寒症未能参加小学五年级期终考试和补考,又不愿按照学校要求重读五年级,经三叔郁鸿生推荐,直接入读避难于上海办学的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1941年
9月,进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组为正养中学)读高中。因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中,老师将不同液体混合而产生颜色变化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1944年
9月,以正养中学总分第三名成绩直接入读私立华东大学化工系,并因入学成绩优异获减免学费。
1945年
9月,抗战结束后私立华东大学停办,东吴大学复校,入读东吴大学理学院化工系。大学期间先后辗转借用慕尔堂、育英中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四处校舍学习。
(1945年,江苏苏州,郁铭芳与大学同学旅游合影)
1946年
4月,参加学校基督教青年组织“原子团契”。团契成员以化工系学生为主,偏重文娱活动,政治上保持中立,经常组织旅游。其间,养成摄影爱好。
6月,学业成绩甲等,获理学院荣誉生称号。
1947年
2月,随四叔郁鸿君、六叔郁鸿全、姑父费昌年及叔叔之友共6人去台湾基隆、台北等地游玩。
夏,经于文潮父亲引荐,与大学同学于文潮、黄尚德、郎庆海在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厂暑期实习两个月。
(郁铭芳(右二)与大学同学于文潮(左一)、黄尚德(左二)、郎庆海(右一)在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厂实习)
(郁铭芳(中)与大学同学于文潮(左)、郎庆海(右)在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学习)
(1947年,郁铭芳与大学同学老师合影)
(1948年,郁铭芳与大学同学在圣约翰大学宿舍前合影,左起依次为郁维新、陈允湛、郁铭芳、郎庆海、于文潮)
1948年
6月30日,由私立东吴大学理学院化工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印染用蓝色染料的研究,指导教师为顾翼东教授。
(私立东吴大学毕业证书)
10月8日,通过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招考,录用为公司染化研究试验室练习助理技术员,从事纺织原料等测试分析工作。